昨天,北京出版集團與國家大劇院首次聯手,以“‘藝’起閱讀”為主題,共同舉辦“北京出版集團第20屆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紀念講壇”。自2003年首次舉辦至今,北京出版集團開展此項活動已有20年。本次活動在國家大劇院官網及其他網絡平臺同步播出,通過作家、藝術家和專家學者們的講述,向大眾普及藝術和文學,讓觀眾們在書香陶冶中走進國家級文化殿堂,體會閱讀帶來的欣喜,推動出版與藝術的跨界融合,走進全民閱讀新時代。
藝術養心,文學塑魂
“藝”起閱讀的主旨何在?有哪些深刻的內涵,演講嘉賓們紛紛提出真知灼見。
國家大劇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寧在致辭中首先闡釋了本屆紀念講壇的主旨意義——“‘藝’起閱讀”,是一次藝術與文學的交流碰撞。他談道,自人類文明誕生伊始,文學即與藝術相輔相成,承載了人類最豐富的創造性與想象力,是人類美感、情感的有力表達。“很高興能攜手北京出版集團共同舉辦本屆的紀念講壇活動,通過多視角的跨界講述進一步推動文學和藝術的普及,與廣大讀者和觀眾朋友們一起體會書香和藝術帶給我們的歡樂與感動,助力全民閱讀事業的發展。”
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康偉在致辭中表示,20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節點,“回首二十載的創辦歷程,我們始終心懷出版人的文化自覺與責任擔當,走進了眾多圖書館、博物館、中小學和大學的課堂,以‘向大家致敬’‘閱讀與科普’‘讀城:閱讀北京’‘聽書與閱讀’等主題,為各個年齡段的讀者們帶去了閱讀之樂。”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從詩歌的文化特性等方面賞析了中華厚重的傳統文化。他談道:“我和北京出版集團在上世紀60年代就結緣了,是很有緣分的。當我還是一個中學生的時候,就曾買過一本北京出版社出的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十講》。”他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的詩歌遺產相當豐厚,自《詩經》以來3000年沒有中斷,縱觀中華詩詞發展史可謂星河燦爛,高峰迭起,名家輩出。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在“全民閱讀”倡議中談道:“全民閱讀”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提升個人藝術修養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打造書香社會則是建成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石,書香社會就應該到處有書香,隨時隨地能看到好書,得到閱讀的幫助,即使處于信息化時代、碎片化閱讀時代,還是提倡要以讀書為本,使自己得到全面的成長。
找尋美感,汲取營養
舞臺藝術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在訪談中從舞臺藝術與文學的關系角度說:“文學家、藝術家,他們信仰的終極點是美,文學的功能就是給予人思想的美,給予人觀察美丑的方法。戲劇源于文學,作為戲劇工作者,我們的第一任務就是把文學傳遞出去。”他特別提及,去年他有幸排了《雷雨》新版本,當回頭去翻1934年的版本,就像發現了新大陸,撥開封存很厚的塵土找到了新意。
著名作家、編劇萬方在訪談中闡述了戲劇創作與閱讀的關系,她談道:“戲劇和閱讀各有各的魅力,戲劇的魅力在于人和人的當面交流,當我們走進劇場,我們將和臺上的演員、臺上發生的一切,同在一個空間共同呼吸。”她認為,文學是藝術中的一個類別,它往往是一個人孤獨的創作。作為編劇,需要從閱讀中汲取營養。閱讀使人的心靈得到完整,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
圖片文字,同樣重要閱讀
圖片與閱讀文字同樣重要,嘉賓們的話題也明確表達著這樣的觀點。
李可染畫院院長李庚結合成長經歷,談了書畫藝術與文學作品的關系。他說:“在我小的時候,父親教給我讀書的一個很奇妙的方式就是先看畫,看畫時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世界美術史》《中國美術史》《芥子園畫傳》等書,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對日后的創作也產生了多方面的關聯。他建議,要讓小孩子看一些帶有圖形的漫畫,讓孩子在紙上可以隨意地畫,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以閱讀《芥子園畫傳》和研究齊白石的經歷為例,從研究書畫藝術的角度談了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啟發。他談道:“是《芥子園畫傳》帶領齊白石走進藝術之門,齊白石把他的理念加上對芥子園的學習,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這就是優秀的作品給畫家帶來的豐厚滋養。
活動通過北京出版集團和國家大劇院官方網站、央視頻、抖音、微信視頻號、快手等平臺展示輪播。(來源:北京日報記者 路艷霞)
內容搜集整理于網絡,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說法或者描述。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其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證或者承諾,并且本站對內容資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請讀者自行甄別。如因文章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郵箱:43 520 [email protected] 進行刪除處理,謝謝合作!